本文目录:
如果有一篇散文,如何改写课本剧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首先要找到散文的神所在。其次,散文里面会有很多景物描写,在这些景物描写的情境中发挥想象添加人物对话,对话的形式一定要抒情和诗意才能与散文的形式完美结合,达到有散文的风格的课本剧!
集中授课作用?
1、互动多,提早发现问题
在集体课上,你可以通过观察发现别人的问题,也可能被别人发现自己的问题,问题多了,老师讲解也就多了,更多一些沟通和指导,更轻松一些。
2、有伙伴儿,有动力,不孤单
很多成人学习一段时间就没有了动力,被各种事情耽搁了,有了小伙伴儿,互相比对,怕被他人落下,想超越别人等想法会推动你的学习。
3、费用低
对于成人来说学习古筝是一项乐趣,不是专业,所以不必花费昂贵的费用找一对一的授课,小组授课乐趣多,而且费用也低一些。
4、提高兴趣
在集体课上,身处群体的感觉容易产生兴趣,在学习中会产生有同伴的感觉,这种感觉从几个方面都形成积极的作用。
5、温故而知新
在集体环境里的学习,因为要照顾所有的人的进度,教师要反复的示范、讲解、引导,使本来感觉有难度的学习过程变得更轻松、更自然、更愉快。
6、提高表演天性
如果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这种好表现的天性在这种表演性的活动中会成为学习的积极动力。可以利用好表现的心理可以引导积极努力、集中精力学习。
7、教学多样化
如果教师把古筝的教学变成一件很好玩的游戏,那么集体课的游戏会变得更为丰富有趣,而使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如果有一篇散文,如何改写课本剧
一、根据剧本特点编写课本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要想把课文中叙事性的诗文改编为课本剧,首先要懂得剧本的特点,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编出符合要求的课本剧。编写课本剧必须突出体现剧本的三方面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高潮部分也是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的“重头戏”,是最“要劲”、最需要下工夫之处。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懂得了剧本以上几个特点和要求,再参考学过的剧本课文,就可以试着学编课本剧了。
二、将剧本改写为故事
剧本与故事的共同点是,都有人物、环境,都不乏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刻画。所不同的是,故事不受舞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将剧本改写为故事,可以放开手去写,时间、空间不必那么集中。整个故事可根据剧本中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在故事中可以加强人物的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形象更为鲜明,思想感情更为丰富。同时,可将剧本舞台说明中的布景说明改为环境描写,为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总之,不论将叙事诗文改编为剧本,还是将剧本改写为故事,都要注意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努力做到正确理解原作,使改编后的文学形式更充分更准确地表达原作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三、 浅谈课本剧的编演
写作课本剧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戏剧创作的一种初步尝试,更是语言运用的最好的练习,不妨一试。写作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深入理解课文,精心设计冲突。
被改编形式的文章或为小说,或为散文,与戏剧相差甚远。改编时要反复阅读原文,理解作品主题,尤其要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适合舞台表演的情节进行改编。要集中考虑设计主要冲突。冲突就是"戏",冲突设计得好,戏就好往下演。如《祝福》改编时,若将主要冲突设计在祥林嫂一心想摸祭器祭品而四叔等人却不允许这一冲突上,自然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根据原文特点合理安排结构。
1.对时空跨度较大的情节宜采用如《雷雨》、《屈原》式的"闭锁型"结构,即打破原作的时空顺序,截取原作情节的一两个横断面重新组合,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穿插交待隐约显露整个情节。如改编《祝福》就可以选取祥林嫂捐门坎前后的两个"祝福"片断,重新安排人物,通过四叔的嫌恶,柳劝说恐吓,祥林嫂的独白及其他人物的对话来交待祥林嫂的一生。
2.对时空、人物相对集中的情节可采用《窦娥冤》式的“点线型”结构,即按原作情节的自然顺序展开,如《一碗阳春面》的改编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3.对于人物众多,没有明显的主要人物或情节性不强的课文,宜采用《茶馆》式的“群像展览型”结构,即远取某一环境或场面让众多人物粉墨登场,展示各自的性格。如改编《药》就可以采用这一形式。
当然也可以采用一种结构为主三种结构结合的形式,如改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以这样。
(三)精心设计人物语言,力求精炼富于动作性。
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文化修养,不可长篇大论。尤其要注意动作性,即语言要反映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变化,即使说话人没有相应的形体动作,观众读者也要能从中产生一种有动作的感觉。还要好念、上口。
此外,课本剧的改编不限于文学作品,即使物理、化学、生物等课本内容,也可以用拟人化的方式改编成课本剧。课本剧大有可为。
四、 编演的步骤及要求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演,要按一定规范操作,同时又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编演程序为导、选、读、编、评六步,每一步相应有具体要求。导 学生对编演课本剧虽有兴趣,但编演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对整个编演过程的难点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克服畏难情绪的做法,可先引导学生回忆所看到的优秀小品,如平时电视台曾播过的小品,简单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激起学生对编演戏剧的兴趣,更好地进入编演活动。选 选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选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决定选用,使学生充分参与,以调动其积极性。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选用的课文篇幅如太长,也可选取其中一个段落层次
读 要改编课文,就需要具备戏剧常识及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这时需引导学生读。一是读戏剧,明格式。高中语文课本的戏剧只有第四册第三、四单元,及书后所附的一篇有关戏剧的文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使自己具备编演的知识基础。侧重于说(讨论)戏剧、演戏剧。二是读所要改编课文,要知背景、明主题、熟内容。人物性格的内涵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是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服务的,所以,对文中人物性格要清楚,更要清楚产生其性格的社会背景,清楚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用心。
编 在学生编写课本剧时,存在着一个毛病,即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抄完了,戏里的人物就无话可说了;舞台说明也照抄课本里的叙述语句,冗长罗唆。应让学生明确: 1、改编时可适当增删,无论是人物对话或是舞台说明,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删简或增添,既要适合于剧情发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适合舞台演出。 2、对课文里一些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及有关动作要在剧本里体现,注意突出其作用。
演 1、舞台布置及道具应从简,不能人为造成演出的难度。 2、人物对话的表演是重点,应掌握好语调、速度、节奏及停顿,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 3、分小组表演,使人人参与,人人得到实践的机会;要安排汇演或竞赛,选表演较出色的学生在全班面前交流表演,注意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评 1、评编演。在汇演后,组织学生讨论,评论编演的水平及得失,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2、评课文。编演后学生对原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此时,可提出几个高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语文素质水平的新的飞跃。
课本剧的改编不限于文学作品,即使物理、化学、生物等课本内容,也可以用拟人化的方式改编成课本剧。
五、改编方法及示例
1、改编方法一:类似于改写
特点:
⑴ 尽量忠实于原文
⑵ 按原作情节的自然顺序展开,基本不脱离原作的内容和主题,只是时间、空间更加集中,矛盾冲突更加凝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⑶ 受限制较多
2、改编方法二:故事新编
特点:
1、在原文基础上 作较大改动;
2、只是利用原文的框架,语言、情节或主题,已经与原作大相径庭,并且融进了许多时代性很强的内容,甚至可以自成一个单独的戏剧。
3、受限制较小
故事新编的概念
所谓故事新编法,即在作文中,根据古典名著、外国名著、民间故事或名人名作中的人物,重新演绎故事,反映社会生活。这些带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可以放在过去的时代,也可把他放到现实生活中来。或借古说今、折射现实,或透过他们的眼睛去看现实,写他在新环境中所经历的故事,以此歌颂社会进步或暴露问题,批判丑恶现象。这种作文形式,好就好在它翻了花样,出了新意,令人耳目一新。
故事新编的基本原则
1、继承性原则。就是要以原来的形象为基础,即要保持故事主要形象的基本特征。譬如,《孙悟空打假》、《孔乙己断腿之后》。
2、创新性原则。就是要结合原形特点,创造性地编出一个新故事。
3、意义性原则。就是编出的故事要有中心、有主题。故事新编,往往是有感而发,讽喻现实。尤其是历史故事新编,如果没有明确的现实意义,就失去了新编故事的价值。
4、普及性原则。就是新编故事的原形应出自人们普遍熟悉的名作。这样才能通过读者的联想扩大作品的内涵。
六、 示例:《范进中举》(部分)改编
七、口头训练
八、写作训练:
根据所学课文,任选一文改写成课本剧或小说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发送到本站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